当前位置:首页 > 国土空间开发绿色低碳化

国土空间开发绿色低碳化

2024-09-17 10:54:15 来源:互联网 分类:电气知识

从生态系统视角看,国土空间是所有生物体、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与特定位置周围环境的统称,存在于从土壤颗粒到整个地球的各个层面之中,如森林、河流、湿地、草原、河口和珊瑚礁等是地球最直观的形态表现,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国土空间。碳中和背景下,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方略,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作为人类的居住地,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70%,是控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主体。笔者建议通过更高的集聚效应,充分挖掘城市结构性潜能,按照绿色生态、节省集约、清理低碳的要求,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促进大中小城市功能错位和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结合重点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特色小镇等比较优势,发挥其在动力系统不同层级的功能节点效果,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不同等级行政区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不同等级地区和城市的协作网络。 构建以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形态。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打造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增长的新动力源,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动力源共同形成引领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积极推进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16个城市群能源动力转换与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引领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形成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多极支撑局面。鼓励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抓住雄安、浦东、深圳等创新型城市加快集聚绿色低碳高端资源要素,依托省会城市和省内重点城市打造一批高端制造业,推动都市圈经济活跃发展。 优化城市内部功能结构布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开发强度和空间布局,构建与自然地理格局相适应的、以低碳排为导向的、集约型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整合土地利用,引导人口适度集聚,推动公司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与城市功能集合优化,构建规模、职能与空间关系更加协调的城市功能结构。具体而言,加大对“散乱污”公司的惩治和治理力度,加快污染产业搬迁重组,通过布局性调整、提升性搬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产业、人口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城市应与自然相融、产业相融,坚决避免走粗放式、扩张型的城市发展老路。引导功能复合型产业社区发展,严格限制建设超高层建筑,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推进职住平衡。实施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低碳交通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土地混合利用和空间复合利用。微改造以社区为单元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尽可能在原有自然地理形态上改善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建设要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地理水文环境,依托山水脉络、自然格局,合理布局、打造绿色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生产空间方面,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理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生活空间方面,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态空间方面,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休养生息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构建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的国土生态碳汇格局       构建“四屏四带三廊多点”生态碳汇格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建设面向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快构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别山和内蒙古—新疆北方一线四大生态屏障,实施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长江中下游水体与湿地生态保护带、海岸带四条生态保护带,建设沿燕山—太行山山脉由北到南的森林生态廊道、沿京杭大运河两侧南北人工植被生态廊道和北方农牧交错带—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南北生态廊道。同时,构建以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屏四带三廊多点网络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国家公园勘界立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技术手段和装备,整合提升管护巡护、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和支撑能力系统,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全覆盖、智慧化的立体保护网络。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空间结构布局,继续对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工程措施方面,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统筹耕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关系,逐步将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等不宜耕种耕地退耕;着力加强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珠江、太行山、沿海和平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长江经济带”、南水北调中线区域,洞庭湖、鄱阳湖、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以及南北盘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护岸林建设;加快太行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强化沿海基干林带、消浪林带建设和修复。 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高寒高海拔、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排土场生态恢复、动物通道建设和湿地连通修复。具体包括: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实施草原保护修复、河湖和湿地保护恢复、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实施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天然林保护、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保护修复、沙化土地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实施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实施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田(圩)还湖还湿、草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实施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恢复、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控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沙治沙、河湖和湿地保护恢复、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实施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石漠化治理、损毁和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等工程。实施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蓝色海湾”整治,开展退围还海还滩、岸线岸滩修复、河口海湾生态修复,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热带雨林保护、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加强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灾害防治。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国土空间开发绿色低碳化

http://wap.kuyiso.com/news/bb2unpqa525c.html

本文由入驻酷易搜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酷易搜网立场。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kuyis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签: 国土空间开发绿色低碳化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