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关于调整天津市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通知
当人们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话题时,医改再次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多年来,我国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探索道路上一步步走来,如今,基本医保全覆盖、重大疾病有保障、基本药物零差率、基层看病更方便……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正在让人们感受到医改带给生活的改变。然而,医改这个关涉每一位国民安身立命的大课题,也在探索中不断制造和发现着新问题,而其中有些看似无形的东西却恰恰是各种复杂矛盾的集中体现,就比如医生和患者双方对自己“受尊重程度低”的感受。
对于患者来说,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依然存在,就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排队拥挤、过度检查、遭遇医生冷言冷语、开高价药拿回扣等不良体验,于是很难把自己与“受尊重”联系起来。点滴的不满持续累积,在患者心中便逐渐形成了对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抵触情绪。对于医生来讲,很多医生也在抱怨自己付出的辛苦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这里所说的回报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患者带着不信任看病,诊疗过程中破门而入,遇到不理解便动武,频繁曝出的医患暴力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医生“尊敬度”的下降。得不到患者的“尊重”也使医生的职业自豪感受到很大冲击,这也是为什么有近七成的医生不愿子女从医的原因。
一边是患者的不满,一边是医生的抱怨,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各自如此痛苦的个人感受?有人说,这都是制度缺陷造成的,医疗制度亟待改革。确实,市场化的过程带来了一些过去不曾出现的医患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造和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但也要看到,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中,还交织着其他复杂的人文因素乃至历史因素,并非单靠制度就能立即解决。
医改是一个大课题,不光中国,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几天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因医改问题向民众公开道歉。我们的医改根本目的是要改善公民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这当中,医疗环境、医疗水平、医疗成本,这些可以笼统地被划分为“硬性”的改革标准,它们最终要达到的是“优质医疗服务”这个软性标准。换句话说,医改的推进不仅要把目光专注于制度本身,还要将目光投向制度之外,必须要经过医患关系是否真正得到改观这一软性标准的考核。在“医疗体制”建设之外,还需要尽可能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医疗文明”的建设当中来,加强医患沟通,舆论正确引导,帮助医患关系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否则,构成“医疗服务”两大要素的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和尊重,所谓的“优质”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