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2022-04-30 00:06:18
▪ 严格重视基层处理:非常关键,建议60%的精力用于基层处理;
▪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新浇面层应采用低塌落度混凝土,塌落度越 高的混凝土,收缩越大,容易导致收缩开裂并在裂缝部位引起空鼓;
▪ 严格控制伸缩缝的位置与切缝时间:新浇筑面层混凝土的伸缩缝的位置必须与基层原有伸缩缝的位置精确重合,切缝宽度与原来相符或稍宽;浇筑面层混凝土后及时切缝(最好在终凝前完成),避免过晚切缝是造成扰动导致切缝周边空鼓。
▪ 施工完毕:应及时用水洗手及擦试工具。
▪ 施工温度:宜为10~30℃,室外作业避免在雨天、大风、冰冻时施工。
五、包装、用量及储存
包装:50kg/桶或10kg/桶
用量:B9胶液:0.2kg/m2左右
储存:保质期12个月。存放在5℃以上,防止阳光直射和冻结
用途
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
混凝土面层、喷射混凝土、地坪找平层等新老混凝土粘结,代替凿毛,彻底解决空鼓难题;
二次浇筑体系专用底涂
提高二次浇筑叠合层、细石混凝土面层、水泥自流平等面层材料与基层混凝土的粘接力,防止空鼓、开裂、脱落。
二、特点
双向渗透粘结机理:B7的“聚合金”成分一面向基层的毛细孔渗透,另一面向新浇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扩散,固化过程中产生“锚固”效应,将新老混凝土及砂浆牢固地粘结在一起;
超强的粘结力:B7粘结性能持久优异,可使新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粘结力提高5倍以上;
健康环保:具备水性环保、潮湿基层施工两项特点。
三、性能
项目 技术指标 测试结果
剪切粘结强度MPa 14d ≥1.5 2.2
拉伸粘结强度MPa 未处理(14d) ≥0.6 1.8
浸水处理 1.5
热处理 ≥0.5 1.6(砼破坏)
冻融循环处理 1.4
碱处理 1.6
耐老化 480h后 --- 无变化
工程师®B11结构界面胶
一一适用于严酷环境的超强界面粘结
B11是高性能界面粘结增强剂,采用改性环氧技术生产。既保持了环氧树脂优异的粘结性、耐水性,又具备了环保、潮湿基层施工两项突出特点,彻底解决新老混凝土界面空鼓难题,广泛用于建筑加固、防水防潮、防腐保护等领域。
一.用途
重要加固体系的界面粘结:用于增大截面、混凝土加固、二次浇筑混凝土时,提高加固材料与基层的粘接力,防止空鼓脱落
严酷环境的界面处理:需要长期浸水、化学腐蚀、反复冻融环境的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
特殊基层处理:特殊基层的粘结、防水、防潮处理(如油污混凝土,潮湿基层,沥青、金属,塑料等基层)
二.特点
双向渗透粘结机理:B11界面胶的“微榫因子”一面向基层的毛细孔渗透,另一面向面层材料中扩散,固化过程中产生“锚固”效应,将混凝土与面层材料牢固地粘结在一起;
适用于干燥和潮湿基面的粘接:具备极高的粘结强度;经处理后的混凝土基层与面层材料粘结力大幅提高,均为混凝土本体破坏、界面完好;
环保:无毒、无污染,可用于净水工程。
施工步骤
1. 基层处理——成败的关键
打磨:用打磨机去除基层混凝土表面浮浆及疏松层,露出坚实骨料;用吸尘器彻底吸净表面浮灰;
要求:坚固、干净、干燥。无浮浆、无起砂、无灰尘、无裂缝、无油污。
2. 界面处理
配比:将B11甲组份:B11乙组份=2:1(体积比),并搅拌均匀;
涂刷:将配合的B11涂于混凝土基层,要求薄而均匀,立刻趁湿抹加固砂浆或打混凝土(建议2小时内施工面层)
3. 养护:
建议先进行5天潮湿养护,然后干燥养护。(潮湿养护不要超过5天,有利于界面胶的强度上升)
注意事项
▪ 严格重视基层处理:非常关键,建议60%的精力用于基层处理;
▪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新浇面层应采用低塌落度混凝土,塌落度越高的混凝土,收缩越大,容易导致收缩开裂并在裂缝部位引起空鼓;
▪ 严格控制伸缩缝的位置与切缝时间:新浇筑面层混凝土的伸缩缝的位置必须与基层原有伸缩缝的位置精确重合,切缝宽度与原来相符或稍宽;浇筑面层混凝土后及时切缝(最好在终凝前完成),避免过晚切缝是造成扰动导致切缝周边空鼓。
▪ 操作时间:配制好的材料30分钟内用完,随配随用。
▪ 施工完毕:应及时用酒精洗手及擦试工具。
▪ 施工温度:宜为10~30℃,室外作业避免在雨天、大风、冰冻时施工。
五、包装、用量及储存
包装:30kg/套(甲组份:10kg/桶×2,乙组份:10kg/桶)
用量:0.3kg/m2左右,
储存:保质期12个月。桶盖密封,存放在5℃以上,防止阳光直射和冻结
工程师团队对混凝土结构保护、修复领域的技术研发近20年,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耐久性修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法的研究;
建筑物修复领域技术咨询和服务;
重点工程的试点与推广。
涉及新老界面粘接;混凝土修补;面层翻新;防水防腐蚀;裂缝修补;混凝土保护;桥梁防坠落;
……专项的建筑保护修复技术、材料与工法。
工程师团队沿袭科研机构的管理方法: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产品研发、工程实践三者的结合;
齐备研发手段和专业人材:传承多年从事建筑、新材料科研的技术人才、研究方法、实验设备和科研经验;
不断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建筑修复技术:密切关注建筑物修复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修复材料、机具、工法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