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株来源确认涉及的资质和认证较为复杂,涵盖机构资质、人员资质以及相关认证等方面,以下是具体介绍:
机构资质
保藏机构资质:从事标准菌株保藏的机构通常需要具备相关资质。例如,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等权威保藏机构,需经过严格的评估和认可,以确保其具备完善的保藏设施、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保证标准菌株的质量和来源可追溯性。在中国,如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CCCCM)下属的各专业保藏中心,需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和监管,具备相应的保藏条件和能力,方可开展标准菌株的保藏和供应业务。
检测机构资质:进行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检测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例如,通过实验室认可,如依据 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获得认可的实验室,表明其具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测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标准菌株的来源进行确认。此外,一些特定领域的检测机构还可能需要获得行业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定,如临床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需获得卫生健康部门的批准,以确保其检测结果在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人员资质
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参与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例如,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熟悉微生物分类、鉴定、基因检测等技术。同时,技术人员还需具备相应的技能证书或培训经历,如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获得的微生物鉴定技术培训证书等,以证明其具备开展标准菌株来源确认工作的能力。在一些高端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方面,技术人员可能还需要具备基因测序技术资格证书等更专业的资质认证。
质量管理人员资质:负责标准菌株来源确认过程中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人员,需要具备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标准。例如,拥有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质量工程师证书等,能够确保来源确认工作遵循规范的流程和标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关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无论是保藏机构还是检测机构,通常需要建立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相关认证。如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表明机构在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与改进等方面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保证标准菌株来源确认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对于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还可能需要通过 ISO 15189《医学实验室 - 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认证,针对医学实验室的特殊要求进行规范,确保在临床诊断等领域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质量和可靠性。
溯源体系认证:为了确保标准菌株来源的可追溯性,一些机构可能会建立溯源体系,并寻求相关认证。例如,依据 GS1 全球追溯标准等建立的溯源系统,通过对标准菌株从采集、保藏、检测到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记录和标识,实现对菌株来源的准确追溯。通过相关溯源体系认证,可证明机构在菌株来源确认和追溯方面具备完善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标准菌株来源确认的资质和认证要求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要求需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机构的规定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 ATCC 的保藏资源在药物研发中的成功案例:
肿瘤药物研发:在研发治疗肺癌的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时,科研人员利用 ATCC 的肺癌细胞系 A549 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通过将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于 A549 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凋亡率变化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以此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后续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使用 ATCC 的神经元细胞系,如 SH - SY5Y 细胞,建立疾病模型。通过诱导细胞产生 β - 淀粉样蛋白沉积和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等病理特征,筛选能够改善这些病理变化的药物,为寻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药物提供细胞水平的实验支持。
助力疫苗生产中的宿主细胞残留检测:在流感疫苗的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 MDCK 细胞作为宿主细胞。为了确保疫苗的安全性,需要对疫苗中的残留 MDCK 细胞基因组 DNA 进行检测。ATCC 与 USP 合作开发的定量 MDCK 基因组 DNA 标准品,可用于验证定量 PCR(qPCR)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将已知浓度的标准品加入到疫苗样品中,进行 qPCR 检测,建立标准曲线,从而准确测定疫苗中残留 MDCK 细胞基因组 DNA 的含量,确保其符合监管要求。
支持生物药生产中的宿主细胞残留检测:对于使用 HEK - 293 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药物,ATCC 的 HEK - 293 基因组 DNA 标准品可用于检测药物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宿主细胞 DNA。在药物纯化过程的各个阶段,使用该标准品对 qPCR 检测方法进行校准和验证,及时监测并控制残留 DNA 的水平,保证生物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除了 ATCC,以下是一些类似的保藏中心及其应用:
欧洲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ECACC):是欧洲重要的细胞库之一。其细胞系涵盖癌症、遗传疾病及转基因研究等领域,支持欧洲和全球科研机构。它强调可追溯性和质量控制,为科研提供高质量的细胞资源,可用于基础生物学研究、药物研发、疾病模型构建等。例如在癌症研究中,提供的癌细胞系可用于研究癌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筛选抗癌药物等。
日本细胞资源保藏中心(JCRB):专注于亚洲人群相关的细胞系,以癌症和人类疾病相关的细胞系为主,提供多样的癌症研究细胞资源以及人类疾病模型细胞,资源的生物信息学支持非常强大。可用于针对亚洲人群疾病特点的研究,如在研究亚洲人群高发的胃癌、肝癌等疾病时,利用其保藏的相关细胞系建立疾病模型,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等。
德国微生物与细胞培养物保藏中心(DSMZ):是欧洲历史悠久且种类丰富的细胞库,以肿瘤研究细胞系的丰富性及质量可靠性著称,尤其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相关细胞系上非常全面,同时还提供微生物资源。在肿瘤研究中,为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疾病的基础研究、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细胞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开发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此外,其微生物资源也可用于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韩国细胞系银行(KCLB):是韩国最大的细胞库,拥有丰富的韩国人群相关的细胞系,并支持亚洲遗传背景下的研究,尤其在药物筛选和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药物研发中,利用韩国人群相关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可更好地模拟药物在亚洲人群中的作用效果,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同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为揭示亚洲人群遗传特征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细胞资源。
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CGMCC):是中国最大的生物资源中心,涵盖细胞系和微生物资源。专注于中国本土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尤其是中国人相关的细胞系和传统中药相关研究样本,促进本地化的生物医学研究。在中药研究方面,其保存的与传统中药相关的微生物资源可用于研究中药的发酵炮制、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等。对于中国人相关细胞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群疾病的遗传基础和发病机制,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NIFDC):是国家级药物检测和生物资源中心,提供药物研发、毒理学和质量控制研究所需的细胞系,严格遵循中国药品审评标准,资源主要用于药物临床试验和生产监督。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为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有效性验证提供细胞模型,确保药物符合质量标准和审评要求。例如,在新药的毒理学研究中,利用其提供的细胞系进行药物毒性测试,评估药物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影响,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 Cell Bank):历史悠久,擅长微生物学、免疫学和传染病研究的资源库,特别是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细胞系,在疫苗研发和传染病防控领域有重要影响。在传染病研究和疫苗研发中,提供的病毒感染相关细胞系可用于研究病毒的感染机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为开发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提供关键的实验模型。例如,在研发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等过程中,利用相关细胞系进行病毒培养、疫苗抗原筛选和免疫原性评估等工作。


1、为了您的资金安全,请选择见面交易,任何要求预付定金、汇款等方式均存在风险,谨防上当受骗!
2、确认收货前请仔细核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
3、该信息由酷易搜网用户自行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酷易搜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酷易搜网免责条款。
查看详情>
关键词:ATCC12600标准菌株,ATCC51110标准菌株,ATCC26603标准菌株,ATCC14334标准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