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元2022-01-27 13:14:31
PVC树脂:一般选用8型树脂,加工时凝胶化速度快,加工温度相对较低,产品质量稳定,密度容易控制。近年来很多厂家换成5型树脂。
稳定剂的选用:考虑到环保且效果好首选稀土稳定剂,但因价格相对高,没有推广开来,未来随着环保的要求力度加大,稀土稳定剂的市场将迎来光辉前景。钙锌稳定剂存在锌烧问题以及稳定效果略差用量也较少。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铅盐稳定剂,发泡板因模具横截面宽、流道长且黄发泡分解产热多,要求稳定剂含铅量高,稳定效果好,否则制品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发泡剂的选用:发泡剂AC在分解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导致断面中间发黄,这就要求配合一定量的白色发泡剂,分解起到吸收多余热能的作用,要求发泡剂目数要大,才能做到发泡均匀无大泡孔。
发泡调节剂:通过多年的研发和改进,发泡调节剂ACR的工艺技术越来越纯熟,性能质量越来越稳定,发泡板根据厚薄,薄板宜选用塑化快的,厚板应选用塑化慢溶体强度大的发泡调节剂。
润滑剂选用:遵循初期中期后期润滑兼顾原则,让物料在各个阶段均有润滑剂的保护,坚持长时间稳定生产而不析出结垢。
发泡助剂:生产中为改善发泡质量和泡沫结构可以少量添加发泡助剂氧化锌,为减少析出可以少量添加硅酸铝。
颜料:为达到更加美观的效果,可以添加钛白粉和荧光增白剂,为提高耐候性可添加抗氧化剂和紫外线吸收剂。
填充剂:选用轻质碳酸钙或重钙即可,无需使用活性钙,选用以高目数为主。
内滑不足板面难以控制厚度,表现为板材中间厚两边薄。
内滑多,易出现合流芯温度高的现象。
板面发黄 。挤出温度过高或者稳定性不足,解决办法,降低加工温度,如果不见好转可调整配方,适当增加稳定剂和润滑剂,可逐一改变,容易很快找出问题所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板材中间发黄。主要原因是料筒芯部温度模具温度高有关,润滑剂用量也有关系,再次与白发泡剂有一定关系。
PVC树脂一般根据其聚合方法可分为乳液法PVC和悬浮法PVC及本体PVC三种。生产硬质PVC发泡产品时,如采用乳液法PVC树脂可得到泡孔均匀,表面光滑的制品,但制品的尺寸稳定性难以控制;且乳液法PVC树脂生产的成本较高;若采用悬浮法PVC树脂,产品的外观质量和泡孔均匀度稍差。
综合工艺、价格及性能等方面,宜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用,比例可以为80/20-20/80之间。板材成型横截面积较宽,从挤出机头进入口模要分布到一个相当于1.3米左右的宽度,要得到充分发泡的低密度塑料制品,采用的树脂粘度不宜过高,为了有利于气泡的分散与膨胀,板材整个横截面压力协调一致,对熔体流动性要求高。若PVC树脂粘度过高,熔体流动性差,板面平整度难以保证,泡孔不易扩张,导致发泡倍率低;反之,若PVC树脂粘度过低,又会致使熔体强度低,容易引发破泡。 生产结皮发泡塑料板材宜选用SC-7性树脂,尽量不要选用SC-8型树脂,或采用SC-8型树脂与SC-5型或SC-6型树脂混用。
模具使用不当
结皮发泡塑料板材生产,根据制品厚度不同,配置的口模平直段长度和压缩比也有所不同。厚板口模因发泡层较厚,有弹性变形空间,一般设计的口模平直段较长,压缩比较大,以便提高熔压和发泡倍率;薄板口模因发泡层较薄,弹性空间小,刚性较大,一般设计的口模平直段较短,压缩比较小,以防止因熔压过大。 如果使用不当,生产薄板,误用厚板口模,则因出口模料流动阻力增大,出料不均,造成表面不平整、熔体强度降低,甚至板材被拉断,生产周期减短;生产厚板,误用薄板口模,则会因出口模熔压偏小,使泡孔增大而引发破泡。 不同厚度结皮发泡塑料板材生产前,一定要正确选用口模。
分散不好会带来板材表面不光滑的现象
工艺温度控制问题:上面提到的四个问题属于根本性问题,是基础,是深层次问题。相对于上面四个问题,工艺温度控制则要直观得多,是表面问题,但温度控制不好,会诱发根本问题的出现。提高加工工艺温度,材料稳定时间会降低,出现稳定性问题;原有的润滑平衡会被打破,一般表现为外润滑不足,特别是后期外润滑,需提高外润滑添加量;温度提高也会导致熔体强度降低,发泡片材泡孔增大,泡孔数量减少,片材发脆易断裂;温度提高降低了熔体强度也会降低熔体粘度,粘度降低剪切分散能力降低,对分散能力不强的螺杆而言,有时会出现分散不均匀。
产品特点:
1. 制品不透明,表面亚光,可印刷。
2. 具有隔音、隔热、保温,吸音、隔热、防震等性能。
3. 具有阻燃性,能离火自熄。
4. 防潮、防霉、不吸水、耐酸碱。
5. 加入色母料后,产品可制成多种颜色。
6. 经耐候配方制成后,其色泽可长久不变,不易老化。
7. 可像木材一样进行钻、锯、钉、刨、粘等加工,使用一般木材加工工具即可施工。
8. 成品可进行二次热成型及折叠加工,可与其他PVC材料直接粘接。
9. 质地轻,储运、施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