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元2022-12-31 13:46:17
(一)木结构建筑
木结构建筑是指承重构架以木材为主的建筑。其构架形式有:抬梁式构架、三角形屋架、穿斗构架、井干式构架等(见图1-1)。
(二)砖木混合结构建筑
这种建筑以砖砌墙体为承重墙,屋顶部分为木结构屋架。硬山搁檩及青海、西藏等地的碉房等都属此类。
(三)以砖石为主的建筑
如无梁殿、桥梁、砖塔、石塔等。
(四)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多建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如西北地区的窑洞。
(五)石窟
凿石为窟作为宗教圣地,是佛寺的一种形式。石窟寺遍布于中国许多地区,曾经兴盛一时。现存各地的石窟遗迹内容极为丰富,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美术以及建筑工程等的珍贵资料。窟的类型有塔庙窟、佛殿窟、讲堂窟、禅窟、僧房窟等。
(六)毡房
毡房是盛产羊毛的内蒙古等牧区的可移动房屋。毡房轻便灵活,房屋正中放置火炉,四周围为坐卧处。墙壁是用竹木条编成的篱笆墙,顶上用木条搭成伞盖状,外面裹以毛毡,用绳绑扎而成。
(七)竹楼
竹楼是盛产竹子的地方,以竹为主搭成的建筑,多见于云南、广西等地。
据考古发现,远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筑土构木”建造房屋。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梁柱构架雏形,这在世界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到隋唐时期,斗栱型式已达到成熟阶段。凡宫殿、坛庙、楼宇、寺观、府第等大型建筑普遍使用斗栱,以示尊威华贵。至明清,房屋构架已形成标准化做法。即: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以多层重叠的梁架,逐层缩小逐级加高,最上一层立脊瓜柱,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承托檩条,檩条上排列椽子,构成屋架。建筑物的全部重量由构架承担,墙壁只起维护和隔断作用,为满足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提供了条件。
我国古代建筑是用木构件组合而成的框架体系。柔性的木质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构架节点使用榫卯结合既有一定的柔性又增强了整体刚度。房屋转角使用双层额枋,内抹角使用抹角梁。转角斗棋采用连棋交隐做法以及缩小诸尽间面阔等措施,都大大加强了房屋四角的结构刚度柱网平面布置采用均衡对称格局,呈正多边形平面,柱脚下有管脚榫插入柱顶石内,达到柱身固定的目的使用额枋和地伏将柱网结成一个整体横架上使用叉手托脚抵制了构架变形,特别是构架中使用的成组斗棋,是由纵横构件搭接起来的弹性节点,在地震时,每组斗棋好似一个巨大的减震弹簧,能在剧烈颠簸中失掉一部分地震能量,起到减震作用。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建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袭和一次又一次震害,尽管在震害中出现大幅度摇晃摆动,木结构变形,但只要榫不拔不折,就会“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震灾过后仍能恢复原状即使墙体倒塌,佴“墙倒、柱立、屋不塌”。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良好抗震性能。我国古代匠师们用卓越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创造出来的无数优秀作品,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