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面议2022-10-21 08:17:32
清朝末年,我国许多省份先后铸造机制 银币,其中有的银币背面铸有蟠龙纹,俗称“龙洋”。中国最早的龙洋是 张之洞倡议铸造的广东龙洋。
光绪十三年(1887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大量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充斥市场,扰乱经济,遂奏请朝廷自铸银币,以谋抵制。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由广东 银元局试铸银币,这种银币正面是“ 光绪元宝四字,中心有四个满文字,也是“光绪元宝”,外围 珠圈内为英文“广东省”及“七钱三分”字样,背面是 蟠龙纹,上方为“广东省造”字样,下方为“ 库平七钱三分”。另外还有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和三分六厘五等四种面额,钱币界叫作“七三番板”,后改为 七钱二分,叫“七二番板”。这是我国最早铸造的带有蟠龙纹的 银币。样币送到北京后户部下令将正面的英文移到背面,而把背面的中文移到正面,就成为后来广泛流通的广东龙洋。
江南省造的龙洋可以说是当下比较热门的品种之一,不仅因为它的品种多样还有它本身的特殊历史文化内涵。
谈起龙洋银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北洋龙,它是我们在晚清时期的一种货币代表。但是在整个晚期时期还有一种银元比较特殊,他就是地方省造的银元。在当时由于各省纷纷抢夺铸币权,相继推出了代表性的银元。发行最早、流通最广的就是广东省造龙洋和湖北省造龙洋,但是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特殊的,他就是江南省造。
江南省造龙洋发行情况
江南省造的龙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江南两个字,在当时,各省份纷纷以自己的省打造银元,但是在当时就没有江南省一说,老百姓口中的江南其实就是江苏和安徽一带,但是安徽省也有自己的发行代表那就是安徽省造,不仅是银元当中的大珍品,也是极为的稀少的。
银元的价值和什么有关?
我们要知道一个银元价值的高低和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首先就是它的品相,品相是银元的第二生命,一块好品相的银元和差品相的银元它的价值也是天壤之别的,所以注意保存银元很重要,千万不要有磕碰和划痕。其次,就是银元的包浆,包浆会对银元加分和减分,那么什么样的包浆才能对我们喜爱的银元加分呢?一定要记住就是老包浆,自然形成的包浆,千万不要使用一些化学药剂。最后就是银元的原始压力感,也是是铸币的时候最开的那一批,字口清晰,全部深打,这样的银元还是有加分的。
提到银元,大家是不是一下子想到了“袁大头”。其实,银元在中国早有流通。
外国银元是自明代就已流入中国的,最大的功臣还是郑和。至清代更加普遍,流通地区也自东南沿海逐渐深入内地。清代人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到19世纪时,最通行的是西班牙银元和墨西哥独立后铸造的鹰洋。
清代铸银元始于乾隆,当时曾铸带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年间铸造了一些银币,主要是用来赏赐的。机器铸币始于光绪八年(1882),由吉林机器局铸造,但规模极小。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大量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充斥市场,扰乱经济,遂奏请朝廷奏请自铸银元,并于1888年,在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币成功,也正式开启了中国机制银币的历史。
银元为什么又叫大洋?
因为银元的概念来自“洋”。清代中国人首次接触的西班牙贸易银元被称为本洋,因为成色固定,花纹复杂规整(伪造困难),形状适合携带等优点给当时主要靠银块称重的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以至于有英国人记载本洋以最高达到自身含银量两倍的价值流通。之后墨西哥从西班牙独立制造的所谓鹰洋在中国同样受到欢迎。
经过200年以上的流通,大型银币称为洋的习惯扎根中文。清政府发行的第一代银元也顺理成章的被称为龙洋,国民政府发行的大头们也不例外。
货币是一个国家历史中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在钱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近代中国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明治银元品相较好,文精美,字口深,非常适合收藏。
银元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由贵重金属或白银合金铸造,制作精美,图案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富,银光灿烂,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随着 收藏投资热的不断升温,银元在钱币市场中异常火爆,银元今后极大可能成为收藏投资领域中的一匹“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