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翅滨藜的形态生物学特征:为半常绿灌木,无明显主茎,株高30-200厘米,冠径30-450厘米,叶互生,条形或披针形,叶尖渐尖或钝,全缘,无柄,一主脉,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或绿红色,粉粒较多,冬季叶暗灰绿色,春季四月中旬返青,九月中下旬枝条中下部部分落叶。茎从基部分枝,分枝繁多。 当年生嫩枝绿色或绿红色,半木质化枝白色,老枝条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纹,木质白色,四翅滨藜有深且发达的根系,株高107厘米,冠径121厘米的植株根系深可达198厘米,根系半径304.8厘米。在降水量400mm以下,年平均气温5℃左右,极端最低温度-40℃,土壤含盐量1.3%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均能生长。
四翅滨藜是许多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好饲料。在许多寒冷的沙漠地带,秋冬季节存留在四翅滨藜枝条上的叶片可被取食,四翅滨藜为深根性树种,它早期生长速度快,能够提早郁闭成林,很快发挥效益。在严热干燥的夏季,甚至当一些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未能生长的年分,四翅滨藜的叶片中仍然保持较多的水分,可提供一些食物。四翅滨藜的适口性好,特别被山羊绵羊和牛所喜食,并且极少因取食四翅滨藜而出现腹泻、水肿或贫血症。
四翅滨藜苗对于荒漠、半荒漠、山旱地来说,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优良 饲料灌木,对牲畜的适口性较好。其枝叶含12%以上的粗蛋白(其中叶含粗蛋白为21.64%,枝含粗蛋白8.32%)。四翅滨藜苗的蛋白质含量高,是饲养牛、羊的好饲料。其可饲性、产肉率与其他几种常见的饲料相当(见表〕。 同时四翅滨藜的生物量较大,达23吨/公顷,尤其在冬春雪后不易被雪掩埋, 从而可以提高牧区的抗"白灾"能力。
建立四翅滨藜的灌木饲料林,对于气候 干旱、草场产草量低、牛羊饲草严重不足的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饲料供应缺口很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饲料需求量约为2亿吨,但生产总量只有7400万吨左右。
四翅滨藜自我国 1989 年首次引入四翅滨藜以来, 经十几年的引种试验及研究, 证明四翅滨藜具有抗旱、抗寒、抗盐碱、速生、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集改良土壤、风固沙和饲料应用于一体,四翅滨藜是适合我国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的优良灌木树种。现已在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吉林、河北等省的林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四翅滨藜为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是一种典型的盐囊泡类盐生植物,在世界各地盐渍区均有广泛分布。具有耐盐、抗旱、耐寒的特性,因而成为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的重要物种,也可作为盐碱化荒漠草原的优良饲草资源
肉苁蓉传统寄主植物为藜科植物梭梭,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以梭梭为寄主植物种植肉苁蓉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梭梭年生长量较小,经济价值较低。为了解决传统寄主植物的弊端,以四翅滨藜为寄主植物的肉苁蓉,四翅滨藜和梭梭都属于藜科属植物,两者基源相同,这为接种肉苁蓉提供了科学依据,四翅滨藜生物量大,接种成功可为肉苁蓉提供更多的养分,有益于肉苁蓉的生长,研究表明,四翅滨藜在高盐碱地的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红柳、多枝柽柳、梭梭等抗盐碱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