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翅滨藜属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单位经过25年的努力,选育出的一个改良品种。四翅滨藜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适应的土壤条件和气候范围很广,它高度耐旱、耐盐碱,既是垦荒、退化牧场改良、恢复工矿区的废墟地带、道路两旁、盐含量高的荒漠地带植被、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其营养含量优于苜蓿)。四翅滨藜优异的表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澳大利亚、南非、北非、以色列和北美地区,四翅滨藜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饲料灌木。
四翅滨藜的形态生物学特征:为半常绿灌木,无明显主茎,株高30-200厘米,冠径30-450厘米,叶互生,条形或披针形,叶尖渐尖或钝,全缘,无柄,一主脉,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或绿红色,粉粒较多,冬季叶暗灰绿色,春季四月中旬返青,九月中下旬枝条中下部部分落叶。茎从基部分枝,分枝繁多。 当年生嫩枝绿色或绿红色,半木质化枝白色,老枝条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纹,木质白色,四翅滨藜有深且发达的根系,株高107厘米,冠径121厘米的植株根系深可达198厘米,根系半径304.8厘米。在降水量400mm以下,年平均气温5℃左右,极端最低温度-40℃,土壤含盐量1.3%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均能生长。
四翅滨藜自我国 1989 年首次引入四翅滨藜以来, 经十几年的引种试验及研究, 证明四翅滨藜具有抗旱、抗寒、抗盐碱、速生、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集改良土壤、风固沙和饲料应用于一体,四翅滨藜是适合我国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的优良灌木树种。现已在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吉林、河北等省的林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四翅滨藜具有很强的耐盐性。用 0. 8% ~ 1. 4% 盐液连续浇灌 12 d,四翅滨藜能正常生长,在含盐量为 1. 3% 的土壤或用含盐量为2. 5% ~ 4% 的 海 水 灌 溉 也 能 正 常 生 长 ( 刘 英,2002),说明其耐盐性很强。四翅滨藜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且呈现“午休”现象。E 午后呈明显的单峰曲线。WUE 在早晨出现峰值后平缓下降。四翅滨藜在严重干旱胁迫下 WUE 明显提升,部分保证了植物在干旱逆境中的生长和发育。对 3 种灌木的主要抗旱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抗旱能力依次为梭梭> 多枝柽柳> 四翅滨藜,但差别不大。
四翅滨藜寄生肉苁蓉药材中苯乙醇苷和可溶性多糖的含量整体高于梭梭寄生肉苁蓉,原因可能与不同寄主植物、生长条件、水分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因为四翅滨藜本身生物量大,可能给肉苁蓉提供了大量的养分,而到底是如何传递养分,需要后续的进行进一步说明。现阶段四翅滨藜寄生肉苁蓉研究较少且样本不够多,可为开发四翅滨藜寄生肉苁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后续肉苁蓉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春秋两季采收的肉苁蓉,两种不同寄主肉苁蓉药材苯乙醇苷含量均以春季采收的含量最高,梭梭寄生肉苁蓉药材可溶性多糖含量以春季最高,四翅滨藜寄生肉苁蓉可溶性多糖含量以秋季最高。这可能与不同采收期环境中生态因素(如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等有关,而中国药典规定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作为肉苁蓉质量评价标准,可以得出肉苁蓉以春季采收较好,为后续肉苁蓉采收季节提供理论依据
肉苁蓉传统寄主植物为藜科植物梭梭,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以梭梭为寄主植物种植肉苁蓉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梭梭年生长量较小,经济价值较低。为了解决传统寄主植物的弊端,以四翅滨藜为寄主植物的肉苁蓉,四翅滨藜和梭梭都属于藜科属植物,两者基源相同,这为接种肉苁蓉提供了科学依据,四翅滨藜生物量大,接种成功可为肉苁蓉提供更多的养分,有益于肉苁蓉的生长,研究表明,四翅滨藜在高盐碱地的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红柳、多枝柽柳、梭梭等抗盐碱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