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身份证办理及补换指南(上海市民+外省市居民)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9日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进一步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夯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社会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科学普及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科普工作确立新定位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要求科普工作着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业,健全科普服务创新创业体系;着力优化公民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普工作明确新任务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需求与日俱增,要求科普工作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着力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劳动能力、科学生活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培育具有较好科学素质的新型社会公民。
(三)传播方式变化要求科普工作建立新模式
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手段相互融合,要求科普工作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扩大科普主体、优选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积极探索形成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二、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上海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提升科普能力为宗旨,围绕关注目标人群、创新科普活动、推进资源共享、促进人才集聚、繁荣科普市场等重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科普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科学素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科普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二五”时期,上海在继续深化和提升科普教育基地功能的同时,着力推进科普设施向学校、楼宇和社区拓展,形成了以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为主体,以社区创新屋、大学生科学商店、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社区科普大学等为辅助的科普设施体系。至2015年,全市平均每45万人拥有一个专题性科普场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点科普场馆形成了广泛影响力,上海科技馆基本形成了“三馆合一”的发展格局,被国家旅游局授予5A级旅游景点,进入了全球最受欢迎的20个博物馆名单。
2.科技传播网络不断拓展
“十二五”时期,上海科普宣传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媒体为主导、各类社会传播载体为辅助的传播网络格局。2015年与2010年相比,全市科普图书发行总量751万册,增长29.71%;出版各类科普期刊124种,增加48种,期刊类型趋于丰富;科技类报纸发行总数2039.2万份,增长14.82%;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12040小时,增长68.27%;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5417小时,增长48.68%;科普网站249个,增加187个。创设了上海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APP,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微博、微信、APP新媒体科普传播平台的省市。通过社区科普充电站、各大商圈和楼宇电子屏、地铁列车、地铁车站公益大屏、移动电视等传播渠道,打通了科普进入社区、楼宇、公交、地铁通道。
3.科普活动品牌效应凸显
“十二五”期间,全市平均每年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达9万次(场),参加人数超过3400万人(次)。科技节(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影响广泛,品牌效应加速提升。公共安全科普宣传三年行动、上海科普大讲坛、上海科协大讲坛等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社会效益凸显。覆盖各个人群的专题性活动异彩纷呈,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峰会、“明日科技之星”评选及拓展活动、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上海职工科技节、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等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类别各异的科普活动获得了广大市民的普遍好评。
4.科普内容开发加快推进
“十二五”时期,上海加大科普作品创作出版力度,科普内容开发加快推进,持续举办上海多媒体作品、科普PPS创作和“凌云杯”科普剧本创作大赛;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社会科普组织等科普内容创作机构加快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作品。2011-2015年,上海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十万个为什么》等10多部科普作品获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称号。制作发行了国内首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D动画电影《重返二叠纪》。《中国大鲵》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科普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
5.科普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十二五”时期,市科技奖加大科普项目和人才的奖励力度,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了“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构建上海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一库两平台”科普资源公共服务格局。修订发布《上海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同时探索科普项目的指南征集,创新项目管理方式,规范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科普投入稳步增加,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总额由2010年的9.0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51亿元,增长了48.79%。
但是,上海科普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亟需健全,科普社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从事科普的意愿和行动还比较缺乏,社会化科普主体在科普发展格局中存在“缺位”“错位”现象,基金会等社会力量作用发挥不足;市场化科普工作机制亟待完善,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现有科普机构的市场化盈利能力不强,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相比,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专职、专业化科普工作队伍不足;科普工作国际影响力亟需提升,国际性科普平台较少,科普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尚不相称;科普品牌活动及内容亟需培育,原创性精品科普作品、新媒体科普内容比较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科普与文化、体育、卫生等相关内容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上海科普发展要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导向,聚焦“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着力激发创意,积极宣传创新,主动服务创业,加快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为上海“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夯实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上海科普发展要按照“大科普”的思路,牢固确立科普事业创新拓展、开放联动、融合共享和绩优高效的基本原则。
1.创新拓展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优化科普工作体制机制,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持续推进科普宣传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形式创新,进一步丰富科普内容、拓展科普渠道、提升科普手段,优化全社会科普服务和科普宣传环境。
2.开放联动
以国际视野谋划科普发展,深化国内外科普合作交流,提升利用和配置全球科普资源的能力;完善科普社会化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受益的科普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联席会议机制,推进部门协作、市区联动,促进科普资源跨界整合。
3.融合共享
围绕创新链完善科普工作体系,促进科普工作体系与创新链的深度对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职前、职中和职后人群全覆盖;促进科普服务的普惠与公平,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促进科普与艺术、旅游、体育、卫生等有机结合,形成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相互融合的科普内容体系。
4.绩优高效
以提高科普工作的综合效益为导向,以完善绩效评估机制为抓手,持续优化以能力为主导的科普工作模式,深化科普能力建设,注重科普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影响力,着力提升科普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以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注重政府引导与社会推动相结合、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流的科普资源平台、发达的科普内容创制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配送网络、领先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进一步健全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培育上海科技节等3个以上具有国内外品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普场馆,达到平均每42万人拥有一个专题性科普场馆;创制科普电影电视节目等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科普作品5部以上;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比“十二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继续领先全国。
四、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普工作将部署实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沃土培育和科普能力跃升等三大工程。
(一)面向目标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对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坚持职前、职中和职后三类人群全覆盖,着重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1.提升职前人群科学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标:
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完善科学化、长效化的青少年科普工作机制。到2020年,全市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庞大的后备人力资源基础。
任务:
(1)青少年创新拓展行动。鼓励校内外教育工作机构开发一批少儿科普读物、少儿益智游戏等优秀科普内容产品。继续面向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选优培育工作。创建小学“未来教室”,建设“创智空间”和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进一步提升少年爱迪生、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校园行等各类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行动。促进高校科技类学生社团与社区创新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资源紧密结合,拓展创业实践空间和活动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继续办好“上海市高校学术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科普活动,在大学生中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风尚。
2.提升职中人群科学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目标:
根据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建立健全面向劳动者的终身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创新创业、创新管理科普活动,提高劳动者在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任务:
(1)城镇劳动者技能提升行动。依托职工技协、企业科协、企业研发中心及职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机构等组织机构,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活动。以各类科技园区、办公楼宇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等系列活动。在科研人员中,深化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科技传播理论及方法培训。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
(2)新型农民科技致富助力行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单项技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促进科技惠农。面向农村妇女开设“智慧课堂”。
(3)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创新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制度,推动创新和科普课程进机关、进党(干)校、进干部培训课堂,重点加强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创新精神、创新方法的宣传教育,有效提升组织管理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3.提升职后人群科学素质,增强科学生活能力
目标:
以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为宗旨,以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为重点,围绕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聚焦自然生态、公共安全、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着力提升市民应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促进全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任务:
(1)健康安全生活助力行动。深入开展和实施公益科教进社区、公共安全科普宣传行动、身心健康咨询等活动和项目,强化对老年人的科普内容推送和服务覆盖。办好老年大学。
(2)智慧便捷生活助力行动。完善社区科技数字院线、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推行“指尖上的老年教育”,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知识。
(二)围绕创新驱动,实施创新沃土培育工程
围绕创新链开展科学普及,着力激发公众创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植入创新基因,激发公众创意
目标:
培育多样化的创意教育及实践平台,集聚创客、能工巧匠等创新人才,推动创意基因与上海城市文化结合,浓郁全社会的创意文化氛围。
任务:
(1)浓郁全社会的创意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国内外各种创新资源,组织开展上海科技节、创新市长奖等各类活动,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布、科技产品的展览展示、公众科技嘉年华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充分激发公众创意火花,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意文化氛围。
(2)培育多样化的创意教育及实践平台。依托各类科普、教育机构及众创空间,开发各具特色的益智类游戏、动漫等创意教育及培训内容产品,依托上海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建设共享共用的创意内容作品库。发挥社区创新屋、劳模工作室、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等实践平台的功能,聚集各类创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