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2021-10-26 07:39:48
(一)根据冷却塔水位、一次性冲击投加杀菌灭藻剂或粘泥剥离剂,进行杀菌灭藻
或粘泥剥离左右。并维持循环24小时左右(具体以现场观察菌藻杀死、变色脱落
程度及水质浊度变化来决定)。
(二)如果池水中漂浮物、直至太多,在氧杀菌和粘泥剥离作用基本完成后,应进
行排污,并充分置换新水。
(三)在杀菌灭藻完成并进行排污换水后,视菌藻杀灭程度及粘泥残留情况决定投
入粘泥剥离剂进行杀菌粘泥剥离,剥离过程时间维持24小时左右,视水质浊度不
再升高时,剥离结束。
(四)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大排大放。补水并加大排污量进行有效置换,使循环水
杀菌剥离下的悬浮污物大部分排除后,至浊度≦20NTU,系统转入正常运行。
(五)在杀菌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加强循环水泵入口滤网的检查,及时清理悬
浮物,避免堵塞滤网。
循环水粘泥附着物形成原因
为了确定该附着物的成分,车间开展了专项实验,经试验该附着物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溶于1+1盐酸溶液,同时产生大量气泡,判定溶解部分为钙类物质。溶解之后,伴随少量浅绿色杂质漂浮于溶液中,浅绿色物质为藻类。在循泵停运初期,由于该附着物水份大,立柱不会立即显现成白色,但是随着机组停运时间的增长,立柱上附着物水分不断蒸发、钙离子浓缩,盐分增大,钙离子在此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钙垢,伴随着藻类粘泥表层的绿色进一步的变淡,白色附着物即会出现。
二、附着物的危害
1、机组停运后,随着白色附着物变干燥,附着力会进一步变差,当机组再次启动后,喷淋水会把这些物质带入循环水,引起循环水浊度急剧增大,这些杂质会对铜管造成反复的冲刷,缩短铜管的使用寿命,直至随着排污逐渐排掉。
2、附着物的剥落过程中会带掉立柱上的防腐层,使立柱暴露于循环水的高氯环境中,造成立柱的腐蚀。
三、防范措施及改进建议
1、化学车间应及时与循环水药剂厂家做好沟通,提前确定杀菌方案,做好循环水药剂的杀菌灭藻工作,并辅以粘泥剥离剂,保证杀菌除藻效果,防止藻类在立柱大量滋生的情况。
2、机组大修期间,化学与机务人员应对冷却塔内填料进行检查、修补,确保冷却塔喷水均匀,冷却塔立柱防腐如有脱落,应重新进行防腐。
3、化学人员在循泵启动期间加强循环水浊度检测,及时开大排污与补水,降低循环水浊度,避免剥落的附着物对凝汽器管束造成冲刷,加剧对铜管的腐蚀。
1、 清洗剂的选择
清洗剂的选择,采用的是酸洗,它包括有机酸和无机酸。有机酸:氨基磺酸、粘泥剥离剂等。无机酸:盐酸、硝酸等。使用盐酸为清洗液.容易对板片产生强腐蚀,缩短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多采用的是硝酸。硝酸清洗所用的缓蚀剂可为0.2%~0.3%的乌洛托平,加入 0.15%~0.22%的苯胺和 0.04%~0.09%的硫氟酸铵。经硝酸清洗并冲洗干净后的设备在空气中可自行钝化。
通过试验发现,甲酸作为清洗液效果非常好;在甲酸清洗液中加入缓冲剂和表面活性剂,清洗效果更好,并可降低清洗液对板片的腐蚀。通过对水垢样本的化学试验研究表明, 发现甲酸能有效地清除附在板片上的水垢,同时它对换热器板片的腐蚀作用也很小。
2、 板片除垢工艺要求
2.1 酸洗适宜温度
若提升酸洗时的温度有利于提高除垢效果。如果温度过高就会加剧酸洗液对换热器板片的腐蚀,通过反复试验发现, 酸洗温度控制在 55℃为宜。
2.2 酸洗药液浓度
反复试验得出,若酸洗液应按甲酸80%、水 14%、缓冲剂表面活性剂 0.6%的浓度配制,清洗效果极佳。
2.3 清洗时间
酸洗方法应以静态浸泡和动态循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酸洗时间为先静态浸泡1.5h,然后动态循环4-6h。在酸洗过程中应经常取样化验酸洗浓度,当相邻两次化验浓度差值低于 0.3%时, 即可认为酸洗反应结束。
2.4 钝化
酸洗结束后,板式换热器表面的水垢和金属氧化物绝大部分被溶解脱落, 暴露出崭新的金属,极易腐蚀,因此在酸洗后,对换热器板片进行钝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