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主要特点体现在大部分使用木制材料,并保持最早的构架制原则。我们为了保护木材,木材表面需加多次油漆,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建筑多次发展,进步,并在汉唐代达到高峰,中国古代建筑以彩画为基础,虚虚实实,外型美观优雅,令大家流连驻足,其工艺引为世界之最。但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受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提供了想象空间。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不能体现古建筑的细腻,生动的特点。
形式上较为忠实地模仿了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上则使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仿古建筑的样式沿袭了几千年来古建筑的的各种形式,传统的古建筑是随着古代文化发展进步不断进步演变而来。传统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前的古代人使用的木棍、泥草建造出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而且这个时期已经出现的“榫卯”结构。随着科学以及文化的进步在汉唐时期传统古建筑空前发展,并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且唐汉屋顶的样式极大的丰富,也出现了“斗拱”结构。然而在这之后一直没有像汉唐时期的大规模且有特色建筑群,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古建筑在造型上更加细腻、美观,而且融入了大量印度、西亚的建筑风格。到了明晚期清初期是传统古建筑的鼎盛发展时期,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形式及在规模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仿古建筑的基本样式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在满足了功能和结构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区穿斗式木构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间”为构成单位而组建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现代人对居住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结构多样,功能多样,空间多变,间间风格不同等,这是传统建筑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为今所用,就必须作出改变,退陈出新,力求在设计及用料上体现不同。今天我们所熟识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对古建筑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由钢筋混凝土代替,这点现代元素点缀了古建筑,“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最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是最能引发人们对古代建筑的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色彩反搭配体系一上是世界所推崇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古建筑的平面布局,传统习惯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座建筑而言,构架的合理组合和艺术加L使动能与结构达到和谐统一;台基与柱的侧角,墙的收份配合,从外观上增加了房屋的稳定感;各间面阔采用明间略大的尺度,使房屋显得主次分明;流畅反翘的翼角,能给人种舒展飘逸的感觉。至于群体建筑,或以轴线为主或采取“廊院”制。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虚实对比曲折多变,繁而有序,更能展现雄伟壮观的恢宏气势。
什么叫步架呢?步架就是大梁之上竖立的木构架每一个节间长度的尺寸。梁的长短由进深决定,步架尺寸根据梁长短而定。几层叠用的梁统称为梁架各梁又按本身托檩子的数目称为“几架梁”,如七架梁,就是说在条梁上承托了7根檩,七架梁上层是五架梁,五架梁之上为三架梁。每架梁有几根檩就分作几个等份每个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步架。步架在不同的位置,叫法也不同如七架梁,前后带廊子(两步插金)就是九懔,从进深方向,七架梁就有六步架,前后廊是两步架,通常叫廊步,廊步向里是金步,再向里是下金步,再往上是脊步
仿古建筑的宫殿厅堂由台基、构架(墙体)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统称。地面露出部分叫儆“台明”,砖石包砌部以内的、直接承受建筑上部荷重并将其传到地基的地下结构部分,属基础范围。房屋的柱、墙体都建立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的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