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TI为何选择此时砍掉分销商?背后则另有文章。今年以来,宏观形势不确定性加强,电子元件的利润率也一直在下降。TI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TI营收36.6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40.17亿美元,同比下滑9%。其净利润为13.05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4.05亿美元,同比下滑7%。“TI开始缓慢进入一个停滞的状态。”原TI中国区高管王成分析,TI在模拟芯片的市场份额也已经很高,但这些年没有拓展出太多的新产品。与此同时,国内芯片产业对模拟产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产芯片中一些优质公司开始成长起来,比如圣邦微电子,国产芯片厂商在中低端开始蚕食TI的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成认为TI的战略调整对国产芯片是一个机会。在砍掉分销商后,一些中小客户尤其是草根客户的快速需求如果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就有可能会转投国产芯片厂商。因为国产芯片通常规模较小,反应更为灵活,也愿意为中小客户做产品定制和改进。当然,短期内通信、工业等中高端领域,国产芯片厂商暂时无法撼动甚至影响到TI的生意。对于TI而言, 砍掉分销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短期效益应该是股价上升、利润上涨。不过从长远来看,被砍掉的分销商们,会从TI的合作伙伴变成其竞争对手。“他们肯定是想尽办法去把丢失的业务要回来,也就自然而然会去拓展其他产品线来替代TI的产品。”王成认为这将是TI这家芯片厂商在未来竞争中的一个隐患。
从传感器到PLC,从先进机器人到机器视觉,工业自动化浪潮正成席卷之势,激发由内而外的变革。TI中国区业务拓展总监吴健鸿认为,虽然工业市场的变化大家不容易发现,但已经在悄悄发生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在把工业产品升级到自动化、智能化,互联化和高效化,未来的工业将加速发展。在5月10日TI举办的工业自动化交流会上,吴健鸿强调,通过先进集成,工厂会变得越来越智能。TI处理器业务部负责人Sameer Wasson在交流会上表示,TI也是看准了处理器在当前的机遇,在整个工厂都需要进行通信、边缘处理需求变大、确定性的传感,这些都推动着工业自动化的前进。
但是工业4.0也面临了众多挑战,包括数据和专有技术所有权、智能分布问题、需要时间敏感且安全的网络,及改造现有的生产系统等。传感、计算、通信和功耗成为工业自动化的重要考量,而这背后的逻辑仍是一整套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相辅相成。TI的产品已经覆盖到工业自动化的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为客户作出解决方案。TI在工业传感器上的应用,随着工业设备智能化要求提高,就需要更多的传感器,而TI已经在传感器市场推出了包括温度、电流、接近、照明、湿度、占空、压力等12大类40余种技术的传感器品类。特别是他们的60GHz 毫米波传感器可以助力实现边缘智能。
从商业模式来看,的模拟产品是需要设计和工艺紧密结合,双方充分的交流才能开发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具体到其产品特性来看,模拟产品定制化程度很高,国外厂商一般会根据应用需求定义开发新的产品——设计、工艺、应用构成了一个产品定义的稳定三角,这是为什么模拟芯片的厂商几乎都是IDM的模式;同时,这也是模拟芯片的技术也大都集中于国外厂商手里的原因——国内缺少代工厂的支持,很难形成设计和工艺结合的机会。
关于这一点,现成的例子就是ADI,上文提到,ADI收购了Linear以后,电源产品线得到了快速的扩充,如果这些产品光靠ADI内部研发,效果和周期先别说,单是在上面的资金投入,就已经让股东们吃不消。德州仪器也是通过对国家半导体等一系列企业和工厂的收购,成就了公司今天的地位。其他无论是英飞凌、意法半导体、NXP、美信或者安森美,也都是通过并购夯实了自己的地位。我们早前报道的安森美就是通过买买买将自己推到了汽车CIS龙头的位置。在这方面,国内的企业也开始逐步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