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AGV的技术来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引进技术;一种是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两种模式目前都涵盖AGV的所有技术,技术水平并无多大差别。引进技术主要是瑞典NDC的AGV控制系统技术,据了解NDC目前在国内现有3家合作伙伴。
日本在1963年首次引进AGV,其第一家AGV工厂于1966年由一家运输设备供应厂商与美国的Webb公司合资建成。1976年后,日本对AGV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每年增加数十套AGV系统,有神钢电机、平田电机、住友重机等27个主要生产厂商生产几十种不同类型的AGV。1981年,日本的AGV总产值为60亿日元,1985年已上升到200亿日元,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1986年,日本累计安装了2312个AGVS,拥有5032台AGV,到1990年日本拥有AGV约一万台。到1988年,日本AGV制造厂已达47家,如大福,Fanuc公司、Murata(村田)公司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电子、钢铁、化工、医药、印刷、仓储、运输业和商业上。
世界上第一台AGV是由美国Barrett电子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成功的,它是一种牵引式小车系统,可十分方便地与其他物流系统自动连接,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装卸搬运的自动化程度。1954年英国最早研制了电磁感应导向的AGV,由于它的显著特点,迅速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自动导引运输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是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AGV属于轮式移动机器人(WMR――Wheeled Mobile Robot)的范畴。工业应用中不需驾驶员的搬运车,以可充电之蓄电池为其动力来源。一般可透过电脑来控制其行进路线以及行为,或利用电磁轨道(electromagneticpath-followingsystem)来设立其行进路线,电磁轨道黏贴于地板上,无人搬运车(Driverless)则依循电磁轨道所带来的讯息进行移动与动作的运输车。
美观--提高观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
安全性--人为驾驶的车辆,其行驶路径无法确知。而AGV的导引路径却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成本控制--AGV系统的资金投入是短期的,而员工的工资是长期的,还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不断增加;
易维护--红外传感器和机械防撞可确保AGV免遭碰撞,降低故障率;
可预测性--AGV在行驶路径上遇到障碍物会自动停车,而人为驾驶的车辆因人的思想因素可能会判断有偏差;
降低产品损伤--可减少由于人工的不规范操作而造成的货物损坏;
改善物流管理--由于AGV系统内在的智能控制,能够让货物摆放更加有序,车间更加整洁;
较小的场地要求--AGV比传统的叉车需要的巷道宽度窄得多。同时,对于自由行驶的AGV而言,还能够从传送带和其他移动设备上准确地装卸货物;
RFID感应式:通过RFID标签和读取装备自动检测坐标位置,实现AGV小车自动运行,站点定义通过芯片标签任意定义,即使最复杂的站点设置也能轻松完成。